不能犯認定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5-07-08 22:09
不能犯的認定研究,主要是為了探明其概念上的內涵與外延,從實踐的角度來看,不能犯認定的研究還要指明可罰與否,核心的認定是危險性的有無。我國現(xiàn)行法律中沒有關于不能犯的相關認定,這就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不能犯是從未遂犯中分離出的概念,本身是刑法中的一個不起眼的小問題,各國在司法與立法中也沒有充分重視,然而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在這個問題上發(fā)生了激烈的交鋒,持主觀主義學說的學者傾向于可罰,客觀主義學者傾向于不可罰,長期的爭論中兩派學者未能在基本觀點上達成一致,故未能形成良好的溝通。不能犯具有自身的特點,足以支撐其獨立于未遂犯從而另立門戶,它具有以下的特征:其一行為已著手,其二,既遂不能性,其三,行為沒有危險性,使它從根本上不同于未遂犯,就未遂犯而言,通說認為行為具有侵害法益的可能性,這是處罰未遂犯的出發(fā)點,然而不能犯自始無法造成危害結果、沒有社會危害性從根本上與未遂犯不同。19世紀不能犯的相關理論在德國興起,德國新派與舊派在不能犯理論都展開過相應的論述,相關學說瀾為壯觀,代表性的有費爾巴哈的客觀說理論,米特邁爾的相對不能——絕對不能,李斯特的具體危險說,布黎的主觀說,芬格的抽象危險說,麥茲格的印象說等...
【文章頁數】: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不能犯在我國的通說
(二)通說存在的問題
(三)爭議的實質
(四)本文意圖解決的問題及復合心理變量概念的提出
1.本文意圖解決的問題
2.復合心理變量概念的提出
3.復合心理變量概念與其他學說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一、不能犯的理論概述
(一)不能犯的基本概念
1.不能犯概念的基本分析
2.不能犯稱謂之辨
(二)不能犯的理論特征
1.犯罪行為已經著手
2.犯罪的既遂不能性
3.行為不具有危險性
二、不能犯域外認定的域外考探與啟示
(一)德國不能犯的發(fā)展回溯
1.源起——關于《克萊茵肖羅德草案的思考》
2.舊通說——純粹主觀說的興起
3.發(fā)展——絕對不能說與相對不能說的提出
4.轉折——抽象危險說的發(fā)展
5.折衷——具體危險說的勃興
6.新通說——印象說的確立
(二)日本的不能犯理論發(fā)展
1.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刑法
2.戰(zhàn)前的日本刑法關于不能犯的分析
3.戰(zhàn)后刑法思想的剖析
(三)域外國家不能犯認定對我國的啟示
1.側重自由抑或關注秩序
2.不能犯理論之選擇須與本國法制文化相結合
三、關于我國不能犯認定的反思與出路
(一)通說之反思
1.有犯罪圈擴大之虞
2.有礙客觀主義刑法立場立貫徹
3.有違刑法保護人權之價值立場
(二)我國不能犯認定理論之出路:堅持客觀主義刑法立場
四、不能犯認定的具體展開:危險的實質與復合危險心理變量概念的構建
(一)“變量”概念與危險相對性構建
(二)危險判斷時點的選擇與復合危險心理變量概念
(三)“心理”概念與危險的內涵判定
(四)“復合”概念與危險的判斷主體的界定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4056685
【文章頁數】: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不能犯在我國的通說
(二)通說存在的問題
(三)爭議的實質
(四)本文意圖解決的問題及復合心理變量概念的提出
1.本文意圖解決的問題
2.復合心理變量概念的提出
3.復合心理變量概念與其他學說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一、不能犯的理論概述
(一)不能犯的基本概念
1.不能犯概念的基本分析
2.不能犯稱謂之辨
(二)不能犯的理論特征
1.犯罪行為已經著手
2.犯罪的既遂不能性
3.行為不具有危險性
二、不能犯域外認定的域外考探與啟示
(一)德國不能犯的發(fā)展回溯
1.源起——關于《克萊茵肖羅德草案的思考》
2.舊通說——純粹主觀說的興起
3.發(fā)展——絕對不能說與相對不能說的提出
4.轉折——抽象危險說的發(fā)展
5.折衷——具體危險說的勃興
6.新通說——印象說的確立
(二)日本的不能犯理論發(fā)展
1.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刑法
2.戰(zhàn)前的日本刑法關于不能犯的分析
3.戰(zhàn)后刑法思想的剖析
(三)域外國家不能犯認定對我國的啟示
1.側重自由抑或關注秩序
2.不能犯理論之選擇須與本國法制文化相結合
三、關于我國不能犯認定的反思與出路
(一)通說之反思
1.有犯罪圈擴大之虞
2.有礙客觀主義刑法立場立貫徹
3.有違刑法保護人權之價值立場
(二)我國不能犯認定理論之出路:堅持客觀主義刑法立場
四、不能犯認定的具體展開:危險的實質與復合危險心理變量概念的構建
(一)“變量”概念與危險相對性構建
(二)危險判斷時點的選擇與復合危險心理變量概念
(三)“心理”概念與危險的內涵判定
(四)“復合”概念與危險的判斷主體的界定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4056685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falvlunwen/xingfalunwen/4056685.html
教材專著
熱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