緘默知識視角下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形成機制及其應用
發(fā)布時間:2017-09-14 05:00
本文關鍵詞:緘默知識視角下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形成機制及其應用
【摘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教學論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傳統(tǒng)的客觀性知識觀把課堂教學看成維護和再生產知識客觀性信念的過程,教師的任務就是把教材知識高效地傳遞給每一位學生,卻很少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研究性學習則旨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統(tǒng)一、教育與生活相聯(lián)系。鑒于研究性學習與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差異,本文從知識性質的角度出發(fā),選定了緘默知識這個視角,關鍵是要深入而準確地揭示緘默知識視角下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形成機制,力圖對研究性學習的有效實施做些許有益的探索。 論文安排了4個部分,以緘默知識和研究性學習的內在聯(lián)系作為基礎,依次推進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形成機制研究。 第一部分分析緘默知識的內涵、層次、呈現(xiàn)方式和基本特征。 第二部分揭示了緘默知識視角下的學習觀、緘默知識的學習方式和過程,以及緘默知識對學生的發(fā)展功能和形成機制。 第三部分在緘默知識的視角下概述研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能力,分析了研究性學習能力的結構和形成要素,進而提出了緘默知識視角下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形成機制。 第四部分在案例分析的基礎上,總結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和特點,并提出了緘默知識視角下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 本文認為,個體在多元動機的激勵下,與復雜情境以及他人的相互作用(交往)是研究性學習能力形成的客觀基礎;個體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和體驗,實現(xiàn)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和兩種知識(緘默知識和顯性知識)體系的修正完善,從而建構起新的知識和理解,在內部建構起調節(jié)行為的心理結構的過程,是研究性學習能力形成的內在機制;個體經由實踐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解決行為以及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行為的變化,是研究性學習能力形成的外在表現(xiàn)。研究性學習的實施要做到:承認學生緘默知識的存在,分析影響;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經驗,激發(fā)學習動機;加強指導,讓學生與教師或專家共同研究;任務導向,發(fā)揮研究性學習的“整體效應”;加強對學生體驗和反思的指導;創(chuàng)造實踐的機會和情境。
【關鍵詞】:緘默知識 研究性學習能力 機制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G420
【目錄】: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前言9-19
- 一、問題的提出9-10
- (一) 緘默知識是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形成的重要機制9
- (二) 研究性學習的有效實施離不開緘默知識的參與9-10
- (三) 緘默知識是研究性學習問題的一個理論分析維度10
- 二、文獻綜述10-17
- (一) 研究性學習的研究進展10-13
- (二) 緘默知識的研究進展13-16
- (三) 學習能力的研究進展16-17
- 三、本研究的基本框架17-19
- (一) 研究目標17
- (二) 研究內容17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17-18
- (四) 本研究堅持的基本觀點及創(chuàng)新18-19
- 第一部分 緘默知識的內涵與特征19-25
- 一、緘默知識的內涵與特征19-23
- (一) 緘默知識的內涵19-22
- (二) 緘默知識的基本特征22-23
- 二、緘默知識的類型23-25
- (一) 緘默知識的層次23-24
- (二) 緘默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24-25
- 第二部分 緘默知識的學習方式與發(fā)展功能25-35
- 一、緘默知識視角下的學習觀25-26
- (一) 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探究25
- (二) 學習是學生思維和情感的積極參與和體驗25-26
- (三) 學習是主體間的平等協(xié)商和交往26
- (四) 學習是多元情境中的深層認知26
- 二、緘默知識的學習方式26-31
- (一) 探究學習28
- (二) 體驗學習28-29
- (三) 交往學習29-30
- (四) 情境學習30-31
- 三、緘默知識的發(fā)展功能及其形成機制31-35
- (一) 促進顯性知識的理解和建構31-32
- (二) 促進問題意識的形成32-33
- (三) 提高判斷和決策能力33
- (四)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33-35
- 第三部分 緘默知識視角下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形成機制35-51
- 一、緘默知識視角下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結構35-41
- (一) 研究性學習的含義35-36
- (二) 緘默知識視角下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36-38
- (三) 緘默知識視角下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結構38-41
- 二、緘默知識視角下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形成的影響因素分析41-45
- (一) 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41-43
- (二) 情境的復雜性和真實性43
- (三) 實踐的目的性和有效性43
- (四) 交往的多樣性和層次性43-44
- (五) 反思的時機和力度44
- (六) 教師指導的有效性44-45
- 三、緘默知識視角下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形成機制45-51
- (一) 多元動機是研究性學習能力形成的動力45-46
- (二) 復雜情境是研究性學習能力形成的基礎46-47
- (三) 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學習能力形成的關鍵47-48
- (四) 體驗和反思是研究性學習能力形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48-49
- (五) 交往是研究性學習能力形成的必要條件49
- (六) 實踐活動是研究性學習能力形成的源泉49-51
- 第四部分 緘默知識視角下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51-63
-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案例及其分析51-55
- (一) 實踐案例:廈門城市化問題的調查與研究51-53
- (二) 分析與探討53-55
- 二、緘默知識視角下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形成的過程與特點55-58
- (一) 研究性學習的一般步驟55
- (二) 研究性學習能力形成的過程55-57
- (三) 研究性學習能力形成的特點57-58
- 三、緘默知識視角下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58-63
- (一) 知識能力統(tǒng)一性策略58-59
- (二) 學習動機多元化策略59
- (三) 指導方式多樣化策略59-60
- (四) 目標任務導向性策略60-61
- (五) 緘默知識顯性化策略61
- (六) 知識技能自動化策略61-63
- 結語63-64
- 參考文獻64-66
- 后記66-67
- 攻讀碩士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6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崇德;論學科能力的建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2 張仲明,李紅;學習能力理論研究述評[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3 張仲明;李紅;;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發(fā)展模式研究[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石中英;波蘭尼的知識理論及其教育意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02期
5 陳佑清;交往學習論[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6 李運桂;淺談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基礎教育研究;1996年04期
7 靳玉樂,艾興;對研究性學習的再認識[J];教育科學研究;2003年01期
8 王嘉毅,李志厚;論體驗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年23期
9 王愛芬;國外及我國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年08期
10 畢華林;學習能力的實質及其結構構建[J];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N];中國教育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聞曙明;隱性知識顯性化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848002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jiaoyulunwen/jiaoxuetheo/848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