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方言語音研究
本文關鍵詞: 尉氏方言 語音 描寫 比較 研究 出處:《山東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尉氏位于河南省中東部地區(qū)的豫東平原,方言屬于中原官話的鄭曹片。河南方言在民族共同語基礎方言的形成過程中起過重大作用,其語音也被稱為中原音、汴洛音,在漢語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但在北方官話方言研究中,河南方言的研究一直比較薄弱,與周邊山東、山西、江蘇等省的方言研究相比,研究者寥寥無幾,有影響的學術成果也屈指可數(shù)。這極大影響了河南方言研究的發(fā)展,對整個漢語方言的全面、深入研究也極為不利。 本文以河南尉氏方言語音為研究對象,對尉氏方言語音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調查、描寫,通過縱橫兩方面的比較,對尉氏方言的語音系統(tǒng)及其特點做了深入分析,并結合相關實驗語音學的方法對聲調調類、調型、調值以及連讀變調等問題作了科學闡述。同時,進一步與中古音系和普通話音系比較,總結了尉氏方言語音的古今演變規(guī)律以及與普通話語音的異同。全文共分為七個部分: 第一章“緒論”。簡要介紹了尉氏縣的地理、人口、歷史沿革、研究現(xiàn)狀和方言概況以及音標符號說明等內容。 第二章“尉氏方言單字音系”。詳細描寫了尉氏方言的聲、韻、調系統(tǒng)和音節(jié)結構,運用語音實驗的方法對聲調作了全面分析,并討論了文白、新老等異讀現(xiàn)象。 第三章“尉氏方言語流音變”。描寫了尉氏方言的變調、輕聲、兒化、合音和子變韻現(xiàn)象,并運用語音實驗的方法對連讀變調作了科學闡述。 第四章“尉氏方言語音和普通話語音的比較”。從聲、韻、調三方面分析了尉氏方音與普通話語音的異同。 第五章“尉氏方言語音和中古音的比較”。從聲、韻、調三方面入手,將尉氏方言語音系統(tǒng)與中古音系進行了比較,總結了古今演變的規(guī)律。 第六章“地域差異”。分析了尉氏縣境內方言的地域差異以及與境外周邊地區(qū)方言的關系,并對尉氏方言的內部差異及特點的產生做出了初步解釋。 第七章“同音字表” 最后“結語”。全面總結了尉氏方言的語音特點。
[Abstract]:Wei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lain of central and eastern Henan Province. The dialect belongs to Zheng Cao Pian of the Central Plains Mandarin. Henan dialec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basic dialect of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and its pronunciation is also called the Central Plains. Bianluo diale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t in the study of northern Mandarin dialect, the study of Henan dialect has been relatively weak, compared with the surrounding Shandong, Shanxi, Jiangsu and other provinces of dialect research. There are few researchers and only a few influential academic achievements, which great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dialect research, and it is also disadvantageous to th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study of the whole Chinese diale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Henan Wei dialect pronunci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has carried on the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the description, through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two aspects comparison to the Wei dialect pronunciation. The phonetic system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Wei's dialect are analyzed in depth, and some problems such as tone classification, tone type, tone value and tone modification are described scientificall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levant experimental phonetics methods. Compared with the middle ancient phonological system and the Putonghua phonological syst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law of Wei dialect pronunciation and it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Putonghua phonetic system.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briefly introduces the geography, population, historical evolution, research status and dialects of Weishi County, as well as the description of phonetic symbols. The second chapter, "the phonetic system of Wei's dialect",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sound, rhyme, tone system and syllable structure of Wei's dialect, and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ton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phonetic experiment, and discusses the text and white. New and old reading phenomenon. The third chapter, "the phonetic change of Wei's dialect", describes the change of tone, soft voice, renaturation, consonance and subrhyme of Wei dialect, and uses the method of phonetic experiment to explain the tone change of continuous reading scientifically. Chapter 4th, "the comparison of the pronunciation of Wei's dialect and Putonghua",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Wei's dialect and Putonghua from the aspects of sound, rhyme and tone. In Chapter 5th,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ronunciation of Wei's dialect and the ancient sound", the phonetic system of Wei's dialect i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middle ancient phonetic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sound, rhyme and tone, and the law of 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is summarized. Chapter 6th, "Regional differences", analyz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dialects in Wushi County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dialect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utside the country, and makes a preliminary explanation of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alects. Chapter 7th "homonym Table" Finally,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pho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Wei dialect.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172.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萬粉;;二十一世紀初我國碩士論文關于北方官話語音的研究綜述[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S1期
2 曹正義;近代文獻與方言研究[J];文史哲;1984年03期
3 ;《方言》一九七九年創(chuàng)刊以來總目錄[J];方言;1985年03期
4 陳立中;;評陳山青《汨羅長樂方言研究》[J];云夢學刊;2008年02期
5 藤原與一;華學誠;;方言學的未來[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年04期
6 彭志雄;;一套獨具創(chuàng)新意義的方言研究叢書[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7 蒲向明;;隴南北部方言稱謂詞考釋舉隅[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8 普馳達嶺;;《彝語方言研究》出版[J];民族語文;2011年03期
9 高同英;;山東沂南方言中“麥”字的讀音考源[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6年07期
10 楊增適;;《維西漢語方言詞典》讀后[J];辭書研究;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紹麒;張文峰;姜嵐;侯仁魁;;CADI系統(tǒng)的建設與膠東方言電子語音語料庫的研制[A];全國第八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會議(JSCL-2005)論文集[C];2005年
2 邱尚仁;邱笑宸;;江西概況與江西方言及方言文化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張嘉星;;西洋傳教士閩南方言研究述略[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5年
4 舒新宇;;屈原在其作品中使用了哪些溆浦方言[A];中國楚辭學(第十三輯)——2007年中國溆浦屈原及楚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劉璐莎;;遷居縣城的曲堤人的單字調聲學實驗研究[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6 李春曉;;《說文解字六書疏證》所引方俗考[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7 徐睿淵;李愛軍;方強;王霞;;方言語音語料庫建立的問題與解決方法——以廈門方言為例[A];第八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8 張紹麒;姜嵐;張文峰;侯仁魁;;膠東半島方言電子語音語料庫的研制與方言電子語音詞典編纂[A];2004年辭書與數(shù)字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蘇金智;;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中的雙語雙方言問題[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10 張嘉星;;西方傳教士與閩南方言辭書[A];海峽兩岸辭書學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王巷扉 通訊員 范正民;全國重點非遺專著《慶元方言研究》面市[N];麗水日報;2010年
2 記者 姜小玲;方言寫作,錦上添花還是多此一舉[N];解放日報;2011年
3 本報記者 王錦華;大同方言研究的三駕馬車[N];大同日報;2011年
4 周政;方言是地域文化研究的活化石[N];安康日報;2007年
5 記者 李靜;“第四屆官話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我市舉行[N];安康日報;2007年
6 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 邵慧君邋甘于恩;多元化的嶺南方言值得珍惜與保留[N];南方日報;2007年
7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院 邵則遂;淺談?chuàng)P雄方言研究后繼乏人的原因[N];光明日報;2007年
8 李竹深;閩南方言用字之我見[N];閩南日報;2008年
9 董玉梅;朱建頌:追尋武漢方言之根[N];長江日報;2005年
10 記者 梁婷;搶救深圳方言追尋文化之根[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阮詠梅;浙江溫嶺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2 杜曉萍;十九世紀外國傳教士所撰福建閩南方言文獻語音和詞匯系統(tǒng)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3 肖萍;江西吳城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4 柳春;甘肅臨夏方言回腔語音格局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吳媛;陜西關中西府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貢貴訓;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語音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7 杜鳳梅;古齊魯語聲母系統(tǒng)構擬[D];南開大學;2010年
8 葉祖貴;信陽地區(qū)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田阡子;東亞語言復合元音的類型及淵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
10 郭建華;山西方言“子”綴研究[D];河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逯全秀;莒南方言語音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2 孫夫榮;山東莒縣方言語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高倩;河北南皮方言語音調查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4 姬欣欣;山東單縣方言語音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5 易霞霞;湖南省岳陽縣筻口鎮(zhèn)方言語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子華;河曲方言詞綴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小華;佳縣方言語音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8 朱永莉;桃源縣方言語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蔡躍蘭;安徽懷寧方言語音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10 劉丹丹;尉氏方言語音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477480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enyilunwen/hanyulw/1477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