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童與托尼·莫里森“逃離”主題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5-06-26 23:49
蘇童是中國廣受關注且風格獨特的現(xiàn)當代作家,托尼·莫里森是美國當代知名的黑人女性作家,兩位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都將“逃離”主題作為不變的守候。評論界對兩位作家的單一研究較多,比較研究鮮有涉及。本文擬從比較文學主題學的角度出發(fā),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圍繞其多部典型文本進行深入比較分析,其中包括:蘇童的代表作《罌粟之家》、《1934年的逃亡》、《米》、《妻妾成群》等與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所羅門之歌》、《柏油孩子》、《天堂》;通過探究兩位作家在表現(xiàn)“逃離”主題上的同中之異、異中之同,揭示在文化大背景之下兩位作家對人類普遍精神困境和生存意識的人文關懷。 首先,論文以中西方視閾下的“逃離”文化作為切入點,將“逃離”的歷史文化淵源引入兩位作家的比較,闡明中西文化中的逃遁分別是“隱逸情結(jié)”的體現(xiàn)和“烏托邦”的實踐,進而為兩位作家的深入比較設置特定的文化參照。 其次,論文在預設文化背景的基礎之上,探析兩位作家共有的“逃離”情結(jié),這種情結(jié)的表征主要包括他們對地緣視景的選擇和逃遁背后的成因。論文分別敘述了蘇童對江南小城鎮(zhèn)“楓楊樹故鄉(xiāng)”和“香椿樹街”的復雜情感以及托尼·莫里森對美國南方歷史的深層依賴;此外,本文...
【文章頁數(shù)】:5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中美國家視閾下的“逃離”文化參照
第一節(jié) 中國文學的“逃離”歷史因緣——“隱逸情結(jié)”的體現(xiàn)
第二節(jié) 美國文學的“逃離”文化淵源——“烏托邦”的實踐
第二章 蘇童和托尼·莫里森的“逃離”情結(jié)表征
第一節(jié) 地緣視景的選擇——南方小城鎮(zhèn)
一 陰柔旖旎的江南小城鎮(zhèn)
二 族裔色彩濃密的南方小鎮(zhèn)
第二節(jié) 逃遁流徙的原因——身份的糅雜性與邊緣化
一 小人物身份的糅雜性
二 黑人民族的身份邊緣化
第三章 蘇童和莫里森“逃離”主題展現(xiàn)
第一節(jié) 表現(xiàn)形式的相似性
一 逃離情節(jié)的怪誕——哥特式風格的妙用
二 人物形象的異化——女性話語權的弱化
三 敘事特征的非線性——多重時空的并置
第二節(jié) 文化情感的差異性
一 文化視野的迥異——立足歷史、重構(gòu)神話
二 尋根情結(jié)的差別——精神慰藉、重塑自我
三 生命意識的分化——_抵制規(guī)范、重獲新生
第四章 蘇童和托尼·莫里森“逃離”困境的歸途
第一節(jié) 逃離與復歸——蘇童的“還鄉(xiāng)”情結(jié)
第二節(jié) 逃離與超越——莫里森的“樂園”建構(gòu)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在讀期間相關成果發(fā)表情況
本文編號:4053465
【文章頁數(shù)】:5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中美國家視閾下的“逃離”文化參照
第一節(jié) 中國文學的“逃離”歷史因緣——“隱逸情結(jié)”的體現(xiàn)
第二節(jié) 美國文學的“逃離”文化淵源——“烏托邦”的實踐
第二章 蘇童和托尼·莫里森的“逃離”情結(jié)表征
第一節(jié) 地緣視景的選擇——南方小城鎮(zhèn)
一 陰柔旖旎的江南小城鎮(zhèn)
二 族裔色彩濃密的南方小鎮(zhèn)
第二節(jié) 逃遁流徙的原因——身份的糅雜性與邊緣化
一 小人物身份的糅雜性
二 黑人民族的身份邊緣化
第三章 蘇童和莫里森“逃離”主題展現(xiàn)
第一節(jié) 表現(xiàn)形式的相似性
一 逃離情節(jié)的怪誕——哥特式風格的妙用
二 人物形象的異化——女性話語權的弱化
三 敘事特征的非線性——多重時空的并置
第二節(jié) 文化情感的差異性
一 文化視野的迥異——立足歷史、重構(gòu)神話
二 尋根情結(jié)的差別——精神慰藉、重塑自我
三 生命意識的分化——_抵制規(guī)范、重獲新生
第四章 蘇童和托尼·莫里森“逃離”困境的歸途
第一節(jié) 逃離與復歸——蘇童的“還鄉(xiāng)”情結(jié)
第二節(jié) 逃離與超越——莫里森的“樂園”建構(gòu)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在讀期間相關成果發(fā)表情況
本文編號:4053465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405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