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系簡帛“心部字族”與先民的思維觀念意識
本文選題:楚系簡帛 切入點:心部字族 出處:《理論月刊》2017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楚系簡帛"心部字族"指存現(xiàn)于楚地出土簡帛文獻中所有以"心"為形符的字。這類字所從"心"符形體基本相同,位置較為固定,有刻意存現(xiàn)"心"符的傾向;與戰(zhàn)國前甲骨文、金文相比,其不重復單字量迅速增加。這類字字義量豐富,通假義占比較大,虛詞義極為稀少,且存在文獻類型差異。它們的存現(xiàn)及表義情況反映出楚地先民的自我認識已高度深入,心理情感在急遽豐富,主觀觀照情態(tài)行為,品評人、物趨于精微及大力宣揚心性文化等思維觀念意識。
[Abstract]:Chu is a kind of bamboo slips, "heart part character family" refers to all the characters unearthed in Chu area with "heart" as form symbol. This kind of character is basically the same form from "heart" character, its position is relatively fixed, and it has the tendency of deliberately storing "heart" symbol. Compared with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and the Jin inscription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number of non-repetition words increased rapidly. The meaning of these characters was abundant, the meaning of the common false words was relatively large, and the meaning of the empty words was extremely rare. And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types of literature. Their existence and meaning reflect the deep self-understanding of the ancestors in Chu, the rapid enrichment of psychological feelings, the subjective observation of modal behavior, and the evaluation of people. Things tend to be subtle and vigorously promote mental and sexual culture and other thinking consciousness.
【作者單位】: 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基金】:西北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骨干項目(SKGG14001)
【分類號】:H12
【參考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林源;《說文解字》心部字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羅志翔;《說文》“心部字”研究及溯源[D];黑龍江大學;2002年
【共引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周運會;漢字構造的隱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2 劉曉靜;東漢核心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李艷;《說文解字》所收蔬菜及糧食作物詞疏解[D];浙江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舒俊;成都市社區(qū)戶外游憩場所情感化設計初探[D];西南交通大學;2016年
2 張璧君;《說文解字》基本情緒詞命名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年
3 韓文娟;《說文解字·木部》與《爾雅》相關內容訓詁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6年
4 唱曉梅;《說文·酉部》酒類語詞命名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年
5 馮婉;《說文解字》竹部字及大小徐本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年
6 趙芳媛;《說文·示部》神靈祭祀類語詞命名理據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
7 劉娟;《說文解字·倄部》與《爾雅·釋草》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年
8 李惠;《說文解字》馬部字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年
9 孫俊霞;《史記》情緒類心理動詞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10 王琪;《說文解字》“火、心、人”部字的語義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錫興;評十年來的簡帛文字編[J];辭書研究;1997年01期
2 朱湘蓉;;簡帛音韻研究的發(fā)展與展望[J];青海師專學報;2009年01期
3 魏曉艷;;簡帛早期隸書筆形系統(tǒng)探析[J];語文研究;2013年04期
4 王魁PI;;簡帛語料考論二題[J];漢語史學報;2006年00期
5 方孝坤;;簡帛文化價值述論[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6 吉仕梅;漢代簡帛量詞新論[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7 沈祖春;;“茜草”考及傳統(tǒng)訓釋補正——從簡帛所見新名入手[J];中國文字研究;2008年02期
8 吳玉梅;出土簡帛所見楚、秦、漢用語比較(四則)[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9 羅寶珍;;馬王堆簡帛、張家山漢簡文字考釋5則[J];福建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10 張如青;丁媛;;簡帛醫(yī)學用字證《說文》釋義例[J];中國文字研究;200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羅寶珍;;簡帛病候名稱研究概貌[A];全國第十八次醫(yī)古文研究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本報記者 周悅;簡帛文獻——古代漢語研究深入發(fā)展的新動力[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介閹;《秦及漢初簡帛文辭綜類》通過鑒定[N];中國文物報;2001年
3 侯乃峰;讀《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瑣言[N];中華讀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松儒;戰(zhàn)國簡帛字跡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李麗姣;馬王堆簡帛文字筆形變化論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5年
2 李小t,
本文編號:1601956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enyilunwen/yuyanyishu/1601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