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單下肢萎縮癥患者的臨床、影像、病理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4-06-28 08:06
目的:總結33例良性單下肢萎縮癥(benign monomelic amyotrophy of lower limb,BMALL)患者的一般信息、臨床表現(xiàn)、肌酶水平、神經電生理(Electromyography EMG)、腰椎及下肢肌肉磁共振檢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肌肉活檢(Muscle biopsy)結果,并結合國內外相關文獻,全面討論BMALL的流行病學特點、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輔助檢查結果,為臨床提供參考。資料與方法:本研究收集在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間,于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門診就診,診斷為BMALL的33例患者。并對收集的33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33例良性單下肢萎縮患者男性20例,女性13例,比例1.54:1。年齡在13-68歲之間,發(fā)病年齡0-68歲,從起病到就診的時間持續(xù)1月到51年不等,在1-5年內就診者占60%,發(fā)病年齡有青年及中年兩個發(fā)病高峰,緩慢起病。有4例患者有明確家族史,沒有脊髓灰質炎及其他的神經肌肉疾病史。臨床以單側下肢肌萎縮為主,其3例有明顯雙側下肢受累。肌無力程度Ⅰ-Ⅴ級不等,81.8%患者在Ⅳ-Ⅴ級。4例患者的血清肌酶水平輕度增高。肌電圖為神經源性損害。腰椎影像學結果示椎間盤輕度突出,沒有神經受壓表現(xiàn)。30例下肢肌肉MRI脂肪評分結果,每個患者雙側下肢肌肉脂肪化評分總分與其病程行相關性分析結果(OR=1.752 P=0.018)P<0.05,結果顯著相關。對所有患者不同肌肉的脂肪化評分分析,可見大腿以半腱肌、半膜肌及股二頭肌等后部肌群脂肪化最嚴重,小腿以腓腸肌、比目魚肌及長屈肌等后部肌群脂肪化最嚴重。在下肢MRI上評估患肢每塊肌肉的體積,在我們的患者中得出幾種不同臨床類型,分別是下肢肌群全部萎縮、下肢肌群選擇性萎縮、大腿前部肌群萎縮、大腿全部肌群萎縮、小腿后部肌群萎縮、小腿肌群全部萎縮、雙側肌群嚴重不對稱萎縮,在我們的患者中沒有單純只累及小腿前部及大腿后部肌群的患者。7例患者肌肉病理學檢查示肌纖維大小不等和小角化纖維,部分核內移纖維,同型纖維明顯群組化,間質脂肪浸潤。1-3年的隨訪,3(9.1%)例患者病情有所進展。結論:BMALL患者臨床異質性較大,提示可能存在多個疾病體。部分患者存在明確的家族發(fā)病,提示遺傳因素參與其中。該組BMALL患者大腿后部肌群和小腿后內側肌群受累常見,受累肌群與以往報道也存在差異。有3例患者出現(xiàn)了病情進展,提示BMALL患者并不是靜止不變化的,長期的隨訪對該類疾病非常有必要。
【學位級別】:碩士
頁數(shù):52
圖 2 下肢各塊肌肉脂肪化程度圖在下肢 MRI 上評估患肢每塊肌肉的體積,在我們的患者中得出幾種不同臨床類型,(圖4),分別是下肢肌群全部萎縮 7 例(8、13、16、24、25、27、29號患者),其中 13、24 號患者為彌漫性脂肪萎縮,其余患者為肌肉均勻性萎縮幾乎沒有脂肪化;下肢肌群選擇受累 4 例,(9、11、12、32 號患者);大腿前部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縮略詞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對象
2.2 方法
2.2.1 一般病史及檢查
2.2.2 神經電生理
2.2.3 影像學
2.2.4 肌肉活檢
第3章 結果
3.1 病史及臨床表現(xiàn)
3.2 實驗室檢查
3.3 神經電生理檢查
3.4 影像學檢查
3.5 肌肉活檢
第4章 討論
第5章 結論與展望
5.1 結論
5.2 展望與不足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綜述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711168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71116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