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溥儀《我的前半生》德譯本中文化專有項的翻譯
本文關(guān)鍵詞:論溥儀《我的前半生》德譯本中文化專有項的翻譯,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中德兩國的文化差異導致文化專有項難以翻譯,常常會引起誤解。所以在翻譯界就文化專有項的翻譯策略問題的討論異常激烈!拔幕瘜S许棥笔侵冈次闹谐霈F(xiàn)的某些項目,在目標語言和文化里缺失或者有不同的定義。中外的翻譯學家像王東風、美國翻譯界巨擘奈達,德國學者維爾納·科勒和西班牙學者艾克西拉都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對文化專有項做過探討并提出相應(yīng)的翻譯策略。他們的研究成果啟發(fā)我撰寫本文,同時也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 目前對于文化專有項的討論采用二分法,也就是直譯或意譯和歸化或異化。在郭建中看來,直譯或意譯及歸化或異化涉及到翻譯學者看問題的角度。前者涉及語言領(lǐng)域,而后者涉及文化。然而各種方法都會有其優(yōu)缺點,所以翻譯學者從不同角度看待文學作品里文化專有項的翻譯時都會有爭議。 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自從首次出版以來就被視為奇書,引起了國外讀者的強烈興趣。書中有大量的文化專有項,例如由四個漢字組成的中國成語;此外本書中還有很多古詩詞和典故。無疑這些古詩詞和典故是中國文化特有的。這些中國文化特有的元素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促使我進行分析,試圖看透中國文化專有元素的譯文對于德語讀者能否取得和中文讀者一樣的閱讀感受。本文作者希望本論文能對文化專有項的翻譯有所裨益。 本文首先闡述翻譯理論,然后列舉大量的例證并分析其譯文。因為文化專有項自身的復(fù)雜性,一種翻譯策略無法滿足所有需求。譯者總是經(jīng)常變換使用翻譯策略。因此僅僅用二分法討論翻譯策略是不夠的。直譯或意譯,歸化或異化并不是對立的關(guān)系。在翻譯研究過程中必須要注意具體語境,考慮翻譯目的。在本文作者看來,這種客觀、科學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關(guān)鍵詞】:文化 翻譯 文化專有項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046;H33
【目錄】:
- 致謝辭4-5
- 中文摘要5-6
- Inhaltsangabe6-10
- 1. Einleitung10-15
- 1.1 Forschungshintergrund10-13
- 1.2 Forschungsstand13-14
- 1.3 Zielsetzung und Aufbau14-15
- 2. Theoretische Grundlage15-34
- 2.1 Was ist Kultur?15-16
- 2.2 Sprache und Kultur?16-17
- 2.3 Sprache,Kultur und Translation17-22
- 2.4 Kulturspezifika22-23
- 2.5 Strategien beim Ubersetzen der Kulturspezifika23-26
- 2.6 Die funktionalistische Theorie(Skopostheorie)26-27
- 2.7 Wortliche und freie Ubersetzung27-29
- 2.8 Verfremdende und verdeutschende (einbiirgernde) Ubersetzung29-34
- 3. Autor,Werk,Ubersetzer34-36
- 4. Die Ubersetzung der Kulturspezifika im Werk36-70
- 4.1 Ubersetzungsstrategien und-methoden bei der Ubersetzung der Titel der Tsching-Beamten36-39
- 4.2 Ubersetzungsstrategien und-methoden bei der Ubersetzung der Redewendungen und Chengyu39-52
- 4.3 Ubersetzungsstrategien und -methoden bei der Ubersetzung der altchinesischen Anspielungen(典故) und Geschichten52-56
- 4.4 Ubersetzungsstrategien und -methoden bei der Ubersetzung anderer Kulturspezifika56-70
- 5. Zusammenfassung70-75
- Literaturverzeichnis75-76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艷林;;民族聲樂風格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2 周春華;;行政緊急權(quán)力及其法律規(guī)制[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8年01期
3 鄒建軍;周亞芬;;文學地理學批評的十個關(guān)鍵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4 丁亞元;;有效面授的內(nèi)涵及其設(shè)計策略[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5 王麗思;;順應(yīng)論與中國文化專有項翻譯——以中國英語新聞報道為例[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6 甘翠華;;漢英成語修辭特點分析[J];安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7 陳秀平;;略論以科學發(fā)展觀指導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shè)[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8 譚賢楚;周長城;;民族地區(qū)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的運行機制研究——基于恩施州的調(diào)查[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20期
9 孔令達;;兒童對兩組時間詞的習得[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10 楊榮賢;;漢語中“投擲”義與“拋棄”義的異同及其區(qū)分[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濤;;公訴專業(yè)化相關(guān)問題研究[A];第四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8年
2 李慶偉;;建設(shè)高校學習型黨組織的途徑與基本要求[A];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chǎn)業(yè)發(fā)展(B卷)——第七屆沈陽科學學術(shù)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0年
3 王仁強;;漢英詞典詞類標注與譯義的對稱性研究——兼評《ABC 漢英大詞典》的詞類標注與譯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4 陶原珂;;從漢語的詞性-義項關(guān)系論漢外詞典的詞性標注結(jié)構(gòu)[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潘雪蓮;;詞典中名詞釋義模式的選擇[A];中國辭書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朱天文;;風格獨樹一幟 翻譯別具匠心——英美報刊特別報道的文體特點及其翻譯[A];福建省首屆外事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賀朝霞;;從文化差異和關(guān)鍵詞的翻譯看西方早期對道家思想的誤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江必新;程琥;;論判例在WTO爭端解決中的適用[A];《WTO法與中國論壇》文集——中國法學會世界貿(mào)易組織法研究會年會論文集(八)[C];2009年
9 閻宗彪;喬生;;腐植酸緩(控)釋BB肥的創(chuàng)新理念和應(yīng)用實踐[A];第八屆全國綠色環(huán)保肥料(農(nóng)藥)新技術(shù)、新產(chǎn)品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10 鄒偉;段競暉;鞠霓;饒曉亭;胡麗莉;張雪;羅邦民;;中介法律制度建設(shè)的法律思考[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1輯)[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施佳勝;經(jīng)典 闡釋 翻譯——《文心雕龍》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shù)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顧遠飛;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大學運行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張雪樵;經(jīng)濟行政權(quán)法律監(jiān)督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7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呂若淮;臺灣文社及其《臺灣文藝叢志》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10 彭懿;英漢膚覺形容詞的認知語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延麗;我國研究生學術(shù)道德保障體系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徐曉明;上海市部分小學陽光體育冬季長跑活動開展狀況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蘇u&;從歷史發(fā)展看中日圍棋文化比較[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4 楊陽;電視體育談話節(jié)目《體育評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5 劉小飛;上海市楊浦區(qū)高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6 董嬌;普通高中主科科任教師威信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佳;地方大學研究生教育產(chǎn)學研聯(lián)合培養(yǎng)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夏路;論醫(yī)療損害責任歸責原則[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王平;論重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周萍;“動賓動詞+賓語”的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本文關(guān)鍵詞:論溥儀《我的前半生》德譯本中文化專有項的翻譯,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59873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59873.html